您好,欢迎访问河南汉画像石图像数据库
学术动态与交流

南阳汉画中的车骑出行场面,很有说法,很讲排场

发布日期:2022年10月12日     浏览次数:1076
导语:作者/栗元君
选自/《南阳民间汉画集》
车骑出行是汉画像石中最流行的题裁。车骑是出行的交通工具,常见的有坐马车和骑马出行。
 
在汉代画像石中,驾车动物除了以马为主外,还有牛、羊、鹿等。一般牛驾大车,羊和鹿驾小车。人出行时,可以乘车,也有骑马、骑牛、骑驴、骑骆驼等。
 
汉代以前,车马变成了国家最具军事、国力强弱的象征。一车御四马被称为“一乘”,军力强国被称为“千乘之国”,“万乘之国”。
 
据史书记载,西汉政权刚刚建立时,连皇帝也未能乘坐纯一色四匹马车,将相或乘牛车。到汉武帝时,经济发展迅速,一般的地主、官吏也可乘坐马车,车马则成了财富、地位的象征。贵族官吏出行时,宝马轺车,簇拥满道,备具威仪。到东汉明帝时,百官上朝,车如流水,马若飞龙。《汉书•韩延寿传》记载:韩出行时“驾四马,傅总,建幢,植羽葆,鼓车,歌车”,真是威风凛凛。
 
当时,为炫耀帝国的显赫,不仅革新改造了各种兵车,而且大量制作宮廷和官府用车,严格规定了车舆的使用管理权限。《后汉书•與服志》中有详细记载。官职越高的,驾车马匹越多。天子驾六,诸侯与卿同驾四,大夫驾二。庶人驾一。另外,除大小贵族和官吏本人乘坐的主车外,还规定了导骑车和骑吏的数量。如三千石以上的官吏,前有三辆导车,后有两辆从车;三公以下至二千石,骑吏四人;千石以下至三百石两人。骑吏皆骑马佩剑在前开道。《后汉书•與服志》中有详细记载“二千石以下一马拉马,二千石以上至万石丞相、王公贵族二至四驾车。”
 
在汉画像石中,最常见的驾车动物是马。汉画中的驾车之马以一匹、二匹为最常見,少有三匹、四匹者,还没有见到五匹、六匹的。马车一驾为轺(yao)车,二驾为骈(pian)车,三驾为骖(can)车。
 
在汉代,车的用途档次不同,在用途和尺寸等方面均有了较细、较明确的分类。现能确认的有:辎车、轩车、斧车、轺车、加幡轺车、幡车 、安车、鼓吹车、大车 、辒车等十余种。
 
骑驼、骑象出行是汉代通往西域的交通和运输工具。
 
汉代丝绸之路开通后,骆驼发挥长距离运输作用担负起大规模贸易的重任,促进了大汉帝国与欧亚大陆的沟通与贸易往来。因此,骆驼成为了丝绸之路上的交通符号、运输标志、和“丝绸之路的形象大使”,被载入史册。
 
汉代车舆制度曾有文规定:“贾人不得乘马车”,所以牛车在汉代就成为商人们运货载人的主要交通工具了,不少富商拥有成百上千辆的牛车。除了当时的富商政要外,一些贫寒文人或落魄之士,因无资格乘马车,于是乘坐一种辘车。
 
大象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偶尔出现。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象与“祥”字谐音,故被赋予了吉祥的寓意。象威力巨大,性情柔顺,又是力量的象征。骑象出行,确切地说是坐在象背上。多出现在杂技表演项目上。
 
(一)车马出行
 
图片
图1
 
 1、胡汉车马出行 
 
汉画像石,规格:130x36cm,砂石,平地剔底浅浮雕图案。图1中左一为胡人导骑,骑者举弩,仰脸后倾。后有轺车两乘,车有伞盖,车舆内乘有驭夫和主人,车辚马啸,喧赫过市。前车人物头戴前低后高帽冠,汉人装束。后车二人头戴尖顶帽冠,应是胡人。体现东汉时期我国胡汉民族相融合的场面。一导骑、一车、一驾,两车主人都是不足两千石及以下的中低级官吏。
 
 
 
图片
图2
 
2、车马出行图  
 
东汉画像石,规格:164x35cm。石刻前部两排导骑五人,中间骖车乘一驭者一尊者;后两排为四骑压后。画面有直纹、斜纹和三角纹结合图形装饰图案。画面再现东汉兴盛时期大汉风范。
 
图片
图3
 
3、车马出行
 
图3为东汉画像石,规格:95x39cm,门楣石,蒲山石灰石质,竖纹衬底浅浮雕图案。出自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。
 
画面中,前两排四骑为导骑,每排二楼兰人面对面切切私语;随后二马一实轮驿车,车有舆盖屏风,一驭者一手挽缰,一手执鞭;另一人端坐,是大夫以上的高官。后还有车或随骑多少,无考。但按车马图的雕刻布局,最少会有一排随骑。这幅画像中这车为木轮车,是古楼兰国轩车。可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后,楼兰后裔与东汉古宛通商的车队。从衣着看是少数民族服装
 
图片
图4
 
4、胡汉车骑战 
 
东汉画像石,规格:294x55cm。蒲山青石质,竖纹衬底浅浮雕图案。画面胡汉车骑战争的场面。左刻三排胡人车骑队伍,为迎战的一方。后两排是追兵队伍,汉人装束,是主战一方。胡帅乘坐三马驾驭的骖车,车前三骑开道,车后三骑断后,迎战汉人追击。汉人骑兵紧追不舍。双方弯弓对射,一场恶战。
 
除骑士外,最引人注目的是那辆车硕大实木轮车,是楼兰古国车;胡人应是楼兰人。
 
图片
图5
 
5、车骑出行
 
图5刻车骑出行图。车队前进中,忽然山中窜出猛虎,先导二骑者开弓骑射。三马驾车为骖车,主人应是王公贵族。后二骑为后卫。看装束与车辆是胡人车队。车马形象据考古材料检索,至迟商代晚期就己经出现了,东汉时期盛行,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汉画题材。
 
图片
图6
 
6、骑马葬亲
 
这是汉画中的一幅丧葬送行图。图6中一人空手徒步为前导,三人徒步执臿随行。一人骑马肩扛一幡,一人骑马垫后。人马缓步前行,呈悲哀场景,反映了当时的丧亲送葬的情形。 
 
在汉代,葬亲也是一种孝的表现。如果以礼葬亲,就会得到选拔或提升。如《后汉书•任城孝王尚传》云:“延熹四年,桓帝立博为任城王,博有孝行,丧母复制如礼,增封三千户”。在当时,如果不为亲人奔丧为大逆不道,不能任官还要下狱,推荐者亦遭株连,俸禄被削减。《汉书•陈汤传》曰:“富平侯张勃与汤交,高其能,初元二年,元帝诏列侯举茂才,勃举汤。汤待迁,父死不奔丧,司隶奏汤无循行,勃选举故不以实,坐削二百户,汤下狱论”,从中可以反映出,葬亲已成为汉代的伦理风尚。 
 
(二)骑驼 骑象出行
 
图片
图7
 
7、骑象出行
 
图7刻大象,体格庞大,四肢稳健,象鼻下垂,可驮人行走。
在汉画像石中,出现有训象、行象、乘象和舞象画面。训象活动,商代就有记载,《吕 氏春秋.古乐篇》云:“商人服象,为虐于东夷。”《汉书•武帝纪》:"元狩二年, 南越献驯象。"东汉王充在《论衡。物势篇》中论以小胜大时说:“长仞之象,为越僮所钩。”说的是驯象活动。
  
图片
图8
 
8、骑骆驼出行、行象 
 
汉代画像石,出自南阳市西郊。图8刻骑骆驼出行图。右刻大象,大象长鼻上卷,齿前伸,稳步前行。这头大象随人意可骑可行,是驯服了的大象。寓意吉祥之路。
 
骆驼特别耐饥耐渴,被誉为'沙漠之舟,是沙漠干旱地区主要运输和交通工具。骆驼可以驮重,也可以轻骑。在无人迹、草木沙漠地带,人们靠骑着骆驼横穿沙漠。陆贾《新语•道基》里提到:“夫驴、骡、骆驼、犀、象、玳瑁、琥珀、珊瑚、翠羽、珠玉,山生水藏,择地而居。
 
汉代张骞通西域中,原属西域的骆驼被逐步引进汉地,称为“奇畜”。桓宽《盐铁论•崇礼》云:“骡驴馲驼,北狄之常畜也。中国所鲜,外国贱之。